福清石竹山道院:夢連兩岸 情續未來
2025-03-07 10:33:09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王光慧 陳捷陽
在福清石竹山南麓半山腰,有一座聞名遐邇的石竹山道院。這里紅墻橙瓦與山間翠竹相映成趣,是道教信眾心中的“祈夢圣地”。
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石竹山道院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的夢文化,還成為連接海峽兩岸的重要文化紐帶。今日,本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23期講述石竹山道院的閩臺緣。
福清市石竹山。
石竹山:夢文化的搖籃
石竹山道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初名“靈寶觀”,后因山中奇竹而得名“石竹寺”,上世紀90年代改名為石竹山道院,它是道教、佛教和儒教文化交融的典范。
祈夢是石竹山最為獨特的傳統文化活動。據傳,西漢時期何氏九兄弟在福州于山煉丹成仙,后常顯圣于石竹山,以夢點化世人。
石竹山道院住持謝榮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石竹山夢文化深有研究。他認為,祈夢過程是一種心理引導,它要求心懷虔誠、心態平和,以夢為媒傳遞善念與教化。夢的解析和指引啟示信眾如何努力實現目標,也傳播了忠孝、仁愛、誠信等中華傳統美德。
夢文化深深扎根于石竹山豐厚的歷史土壤中,也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得以留存。從宋代朱熹的詩文到清代陳寶琛的摩崖題刻,石竹山的文化底蘊深厚。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不僅見證了石竹山在信仰與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也讓夢文化在后世煥發光彩。
石竹山的祈夢習俗隨時間推移不斷豐富與延續,特別是每年立春節氣的“接春”祭典,吸引了眾多信眾前來參與。人們手捧稻谷、青枝、紅燭等供品,以此迎接春天的到來,祈愿五谷豐登、生活幸福。這種與農耕文化緊密結合的禮俗,是對自然與生命的崇敬,也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天地人和諧的追求。
石竹山道院。郭成輝 攝
跨越海峽的文化橋梁
作為一種影響深遠的民俗文化形態,石竹山祈夢習俗不僅在廣大福清籍海外游子中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在我國臺灣也有著許多信徒,影響力甚至遠及日本、東南亞以及歐美等世界上有福建人聚居的各個角落,成為中華民族認同感的文化紐帶。
石竹山不僅是夢文化的發源地,還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2008年起,石竹山道院連續舉辦了七屆“中華夢鄉·福清石竹山夢文化節”,為兩岸民眾搭建起了文化交流的平臺。臺灣信眾每屆都會組團參加,他們跨越海峽來到石竹山,感受九仙信仰的魅力,尋找文化的根源。
2010年1月,以“共謁九仙,夢圓兩岸”為主題的第二屆夢文化節舉行,開啟了海峽兩岸道教圓夢之旅。一些臺灣知名人士發來題詞祝賀。石竹山道院更是實現了九仙君分爐到臺灣的創舉,這是兩岸民間信俗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成果。
2012年,“迎春納福 夢圓兩岸”第三屆“中華夢鄉·福清石竹山夢文化節”在石竹山道院內舉行了九仙分靈,展示了“共謁九仙,夢圓兩岸”的共同心聲。這是繼石竹山九仙君分爐至臺灣9個宮觀供奉后,再次分爐至臺中、臺南、臺北、高雄等5個宮觀。福清石竹山與臺灣嘉義縣阿里山結為友好姐妹山,石竹山道院與臺灣道教總廟無極三清總道院簽訂了友好關系。這是兩岸道教文化友好交流的一個新起點。
通過石竹山夢文化節平臺,石竹山道院讓兩岸同胞在傳統文化的共同記憶中找到連接點,增強了兩岸人民對共同文化根脈的認同感。這種文化交流不僅僅局限于信俗層面,更延伸到社會互動,促進了兩岸關系的和諧發展。
石竹山夢文化的傳播遠不止于海峽兩岸。在海外,石竹山也吸引了眾多僑胞,他們將夢文化帶向世界。通過這種精神文化的傳播,石竹山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重要窗口。(記者 王光慧/文 陳捷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