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都城隍廟:閩臺城隍信俗之源
2024-03-01 10:35:30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馬麗清 林雙偉
城隍信俗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信仰之一,隨著福建先人開發臺灣,城隍信俗傳播到寶島,成為臺灣同胞的重要信仰。
福建都城隍廟作為閩臺城隍信俗之源,是閩臺民間交往的重要平臺,更是維系海峽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之一。本報《臺胞尋根工程》專欄第八期,講述福建都城隍廟的兩岸緣。
福建都城隍廟是閩臺城隍信俗之源。
城隍信俗 源遠流長
鼓屏路邊有條窄窄的小街,因為街里有座威名遠揚的城隍廟而得名城隍街。這就是閩臺地區最早的城隍廟——福建都城隍廟。
古時有城必有城隍廟供奉守護城池的城隍神。據史料記載,晉太康三年(282年),太守嚴高改建福州郡城,于冶山建造了福建最早、全國第二個城隍廟,僅次于三國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建的安徽蕪湖城隍廟。
福建都城隍廟主殿供奉的城隍神為漢代忠烈人物周苛。清雍正年間,福州府級城隍提升為省級,稱為“福建都城隍”,成為福建省最高城隍。
清朝康熙年間,清政府在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清朝雍正年間,朝廷將“福州府城隍廟”升格為“福建都城隍廟”,總領全省各府、州、縣與臺灣全境的城隍。
在福建都城隍廟大殿的墻上,摹畫有留存自清道光年間的“福建十二府州城隍朝泰山”壁畫,臺灣府城隍赫然在列,證實了兩岸在城隍神信仰上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更證實了臺灣自古以來便是祖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
福建都城隍廟大殿墻上的“福建十二府州城隍朝泰山”壁畫,臺灣府城隍赫然在列。
閩臺城隍 同起一源
兩岸同根,城隍一家。明清時期,隨著閩人移民的腳步,城隍信俗逐漸向臺港澳地區衍播。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在臺南建造了臺灣第一座城隍廟,稱“府城陛廟”。此后,清政府先后在臺南、諸羅、鳳山三地建起了縣級城隍廟。隨著臺灣地方設置的不斷擴大,各市、縣也都相繼建造了城隍廟,多由官府興建。
“邑人跨海,神隨民遷;兩岸同根,情同骨肉”,在臺灣許多地方,民間也紛紛建造城隍廟,這些廟宇被稱為“移民城隍”,他們將家鄉城隍的香火分爐、分靈到臺灣各地主祀或附祀。
從官方史志來看,由于舊時許多官員到臺灣履任,必須先經過作為福建首郡的福州,福建都城隍廟的儀典對臺灣官員來說很有影響力;從民間來看,據《澎湖馬公城隍廟志》記載,臺灣有95座大小城隍廟,他們均奉福建都城隍廟為祖廟。福建都城隍祖廟成為連接臺灣信眾鄉情的重要紐帶。
文化紐帶 連結鄉情
福建都城隍廟作為閩臺城隍文化的發祥地,在兩岸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有臺南、南投、新竹等地的臺灣信眾組團來福州尋根謁祖,并晉謁福建都城隍廟。福建都城隍廟重修時,許多臺灣信徒也慷慨捐資,為的是“尋根有所,觀覽無憾”。
近年來,閩臺城隍信俗交流活動進一步擴大。1996年,首屆閩臺城隍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辦,臺灣臺北市松山昭明廟等組織交流結緣團前來參加活動,還向廟方奉獻“威靈顯耀”的牌匾。
2011年,首屆閩臺城隍文化節暨第五屆世界城隍廟聯誼大會在福州舉辦,33家臺灣城隍廟來榕參加,并帶來深受臺灣人民喜愛的“電音三太子”節目。
2023年,“城隍文化傳 兩岸一家親,閩臺城隍文化研討會”在福州舉行,邀請了臺灣地區十余座城隍廟近百名代表及信眾參加,旨在增進兩岸民間交流,以傳統文化交流助力兩岸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福建都城隍廟也經常組團赴臺灣參訪交流,受到島內信眾熱情接待。每年農歷四月二十的“浯島迎城隍”是金門最盛大的傳統宗教活動,福建都城隍及信眾常常組團參與。
在福建都城隍廟進門的正面墻上,懸掛著連戰“兩岸城隍一家親”、朱立倫“神威顯赫 圣德佑眾”、吳伯雄“福建都城隍廟”等題詞,福建都城隍廟在臺灣民眾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見一斑。(記者 馬麗清/文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