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老師同上一堂數(shù)學課:兩種風格在碰撞
2013-11-20 17:37:58來源: 中國新聞網(wǎng)
下城區(qū)第六屆課堂節(jié)請來了一群臺灣國中的老師。昨天下午,在景成實驗學校,他們和大陸的初中老師來了一回“同題異構(gòu)”的教學切磋。簡單來說,就是兩岸各派一個老師,就同一個課題,面向程度相同的班級,各自教學。
臺灣老師的課――每個同學都有表達機會
大陸老師的課――每個知識點都精準到位
昨天切磋的是數(shù)學課,為初一學生開課,講的是《點的位置的確定》。
先開講的是來自臺北的老師洪介興,一個斯斯文文的眼鏡男。
開場白倒很干脆,“我們從一個問題開始今天的課程吧。”他轉(zhuǎn)身面向黑板,草草畫了一個實在不太規(guī)則的長方形,又在里面隨意添了一筆斜線,“現(xiàn)在我打電話給工廠老板,讓他幫我印一張一模一樣的設(shè)計圖,電話里我該怎么描述清楚?”
課堂一片沉寂。洪老師也不急,“給你們兩分半鐘,把想說的寫在小紙片上吧。”
一遍遍的引導,他無非就想讓同學們發(fā)現(xiàn),只要找到斜線的兩端在長方體上位置,此題就能破。
同學們一邊笑一邊想,終于找到了兩個途徑。
輪到大陸老師上課了。和安吉路實驗學校美女老師來崢一起亮相的是,一段關(guān)于活字印刷術(shù)的精美視頻。之后,她又通過PPT模擬臺風來襲。PPT刷刷往后翻,來老師的語速也快,半節(jié)課不到,她就把課上最重要的兩個知識點講完了。
鼓勵學生個體思考
讓弱勢學生也有發(fā)聲機會
兩堂課后,記者問身邊的老師,“你覺得哪個好?”他笑笑,“臺灣老師的課雖有趣,但在我們這兒行不通呀。”
這在記者隨后采訪中,也是老師們普遍的共識。他們顧慮,主要集中在課程進度和考試上。
杭州市數(shù)學教研員李學軍也默默聽完了兩堂課,他對大陸老師的評價是,“心中有數(shù)學”,而對臺灣老師的評價是,“心中有學生”。
在他看來,心中有數(shù)學,所以課程設(shè)計嚴格圍繞著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在“演繹”,每一步都很精準;而心中有學生,課程是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來布局,重在“玩”,知識體系的構(gòu)建則是第二位的。
李學軍了解老師們的顧慮,卻依然一針見血,“第一種方法,有利于完成中考任務(wù),第二種方法,則能保證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只進不退。”
上完課后,記者又去聽課的兩個班級轉(zhuǎn)悠了一圈,聽過臺灣老師上課的同學們,正照著洪老師沒來得及講的第二道題,興致勃勃地模擬著給老板打電話呢。
看著他們,這兩個班級本來的數(shù)學任課老師何向陽想,得改動一下課件了,“減少些容量,多加些互動,尤其是有效的互動。比如以前我們通常直接讓學生討論,而略去個人思考環(huán)節(jié),這樣主導觀點的永遠都是那幫強勢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想一想再討論,才能讓相對弱勢的學生也有發(fā)聲的機會,從而找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