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煥延:我在福建做文創
2021-12-30 15:58:00來源:福建日報
黎煥延(右一)在指導學生拍攝德化白瓷紀錄片。(受訪者供圖)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曾任廈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這些身份濃縮了臺胞黎煥延跨海來閩深耕文創的職業生涯。
黎煥延把自己的童年稱為“游戲時期”,喜歡制作玩具,喜歡寫寫畫畫,喜歡在鄉村田野中自由地奔跑。也因為愛天馬行空,癡迷動手設計,讀大學時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在藝術美學、文創產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3年,他受邀到廈門大學交流,常常赴福建各地的特色鄉村參訪調研。“大陸有好山好水好政策,這些都為文創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第一次來福建,黎煥延就迷上了這里的鄉村。他至今還記得在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考察時的情景:“它是戍臺名將甘寶國的祖籍地。村子溪水環繞,青山作伴,古民居、古廊橋令人目不暇接,歷史風情獨樹一幟。”
黎煥延2019年到福建工程學院任教。在一次鄉村考察中,當他看見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旁的下梅村時驚喜萬分。原來明清時期,梅溪一度成為閩贛兩地最大商道之一。清雍正年間,江西的鄒氏四兄弟來到下梅村開辦景隆號茶莊,和晉商一起把生意越做越遠,下梅村也因此成為“晉商萬里茶道”的起點。
在黎煥延看來,雖然時過境遷,茶道早已不復當年盛景,但仍是一條充滿活力的文化之路。“當載滿茶葉的船只從下梅出發,一路北上,以中俄邊境的恰克圖為中心,橫貫歐亞大陸。水聲、駝鈴聲、商賈的吆喝聲,構成了一幅異國風情的商旅畫面。”挖掘和守護萬里茶道文化的根脈,成了黎煥延打造茶道文旅品牌的心愿。于是,黎煥延帶著學生來到下梅村,與村民同吃同住,一邊詳細了解村民對于村莊整體改造的想法,為茶旅設計做規劃,一邊毫無保留地向學生傳授文創、營銷等方面的理念和經驗。
爬古茶道、考察環境資源、設置旅游導覽牌、設計文旅視覺識別系統……經過兩年時間,在黎煥延、學生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下梅村已初步形成了“晉商萬里茶道”文旅路線,陸上絲路茶旅行、非遺絲路循跡游、下梅萬里茶道親子游等活動陸續在這里舉辦。
“我們身穿古裝,打扮成當年到下梅村買茶的晉商模樣,走茶道、品茶宴、觀茶藝、學制茶,茶文化不僅看得見,還摸得著、吃得到。”來自福州的游客陳女士說,這樣沉浸式的茶文化旅游體驗很新奇、很難忘。
對于黎煥延來說,追尋中華文化的藝術之美,是他扎根福建最重要的理由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為我們文創業者提供了不竭的創作源泉。”
在日常教學中,他常常運用自己對于藝術美學的敏銳感知、頭腦中迸發的奇思妙想,引導學生們感受領略文化藝術之美。
一次,黎煥延指導學生拍攝記錄木雕藝術。當他們走進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黃國榕的根雕工作室時,立刻被現場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所吸引。“創作人巧妙運用根材的自然紋理,模仿并再現人物鳥獸的形態和神韻,賦予根材新的藝術生命。那些木材紋理,就像身體里的血管一樣,我仿佛看到血液在紋理中流動,這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黎煥延立刻組織學生架起攝像設備進行現場教學。“靜下心來與藝術家交流,感受根雕藝術的精髓,才能拍出它的美感。”“機器架設的角度,決定了每一個鏡頭的視角和所要傳達的觀點,一個個鏡頭相銜接,自然形成了我們對根雕藝術的再現。”……點點滴滴的言語啟迪,讓學生們沉浸于創作,對根雕藝術作出自己特有的詮釋。
八閩大地的風景名勝、工藝美術、民俗文化令黎煥延流連忘返。“福建正在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在文創領域也為臺胞提供了許多機會。期待未來文創能盤活更多文化藝術資源,相信兩岸文創的融合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廣。”
(記者 全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