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追尋兩岸之根
2021-10-13 16:39:29來源:福建日報
近日,由閩南師范大學策劃并組織編撰、海峽兩岸學者共同編寫的《臺灣通史》(六卷本)(以下簡稱《臺灣通史》)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該書共有6卷,162萬字,從立項到出版歷時8年,全景展現了我國臺灣地區從遠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以翔實的史料無可辯駁地證實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部百萬字巨著在探究兩岸歷史淵源上究竟有何亮點?它的現實意義又在哪里?
從遠古記錄到現代
“從自然地理變遷史上看,臺灣屬于閩臺半島華夏古陸的一部分,從福建沿海到臺灣島,在史前時期多次成陸地而連為一體……早更新世前期,由于地殼上升和氣候變冷,沿海地區發生海退,海岸線向海洋推進,這時,臺灣海峽海底露出水面,構成廣闊的大陸架平原,臺灣島和福建沿海島嶼成了大陸的一部分。”
“距今2500~1800年,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后段……在這期間,中國大陸的文獻已經開始涉及臺灣及澎湖島。距今約1800年的東漢時期,有所謂‘東醍’‘夷洲’的記載。通過這些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大陸不僅長期以來與臺灣之間有著密切的種族與經濟文化聯系,而且中國人也最早來到了臺灣和澎湖列島。”
……
翻開《臺灣通史》,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臺灣的史前文化”一章。“我們希望通過展現臺灣近50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讓大眾看到早期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密切關系,用堅實的史料論證‘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極具現實意義的論斷。”本書主編、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陳支平教授告訴記者,早期臺灣史是以往各類臺灣歷史著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而本書介紹了臺灣的遠古歷史,更加系統客觀地把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完整地體現出來。
為全景展現臺灣的歷史概貌,《臺灣通史》一共分為6卷,包括上古至明代卷、明鄭卷、清代上卷、清代下卷、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卷和現代卷,分別由兩岸學者完成各卷內容,形成了迄今為止時間跨度最長、涵蓋內容最全面、篇幅最大的一部臺灣通史性著作。
共享史料共寫史書
為了獲得最翔實的史料,《臺灣通史》充分吸納了近年來兩岸學術界對于臺灣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20世紀90年代,我曾在臺灣暨南大學、東吳大學任教近兩年。其間,我搜集、整理了大量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史料,還拜訪、結識了多位臺灣史學界的知名學者。”陳支平告訴記者,當他向島內學者發出共享史料、共寫史書的邀請時,立即獲得了熱烈響應。“在大家看來,作為史學工作者,承擔起對臺灣歷史正本清源的重任,我們責無旁貸。”
與此同時,陳支平還邀請自己在廈門大學任教時的臺灣學生施沛琳承擔第六卷的撰稿任務。施沛琳利用寒暑假時間返回臺灣,拜訪臺灣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劉益昌與研究考古、歷史學的臺灣“中研院”研究員宋光宇等人,交流寫作心得。
64歲的臺南人施沛琳曾是臺灣島內知名報人,退休之后選擇跨海求學,在廈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而后執教于閩南師范大學。“在與臺灣學者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見識到了他們術業專攻的敬業精神。”施沛琳介紹說,《臺灣通史》史料翔實,離不開大家一直以來的辛勤研究。比如,臺灣少數民族部分的編撰工作難度最大,負責該內容的徐泓教授做了大量的調查與研究,才將資料補充完整;歷史最為久遠的上古至明代卷,由劉益昌、宋光宇兩位專家負責,他們找到了人類考古學方面的證據,介紹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與臺灣長濱文化的相似性與聯系性,用史實論證“海峽兩岸同宗同源”。
由于曾做過記者,采訪過臺灣史的有關內容,并親歷了臺灣光復以后的發展歷程,施沛琳成為《臺灣通史》現代卷的撰稿人之一。“這段從臺灣光復一直到島內兩大政黨輪替的歷史,從客觀角度闡述了兩岸關系的變化。以史為鏡,它向大家展示了‘兩岸好,臺灣才會好’的至理箴言。”
為了做到以史服人、用證據說話,編撰團隊經常往來于兩岸之間,搜集專著、文書,考察民俗活動。比如,負責編寫清代下卷的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林國平、閩南師范大學副教授馬海燕于2014年至2015年間5次到臺灣進行田野調查,共搜集近300種專著、文書,多次考察宮廟和民間習俗活動,為寫作清代臺灣的鄉族社會、女性生活、宗教與民間信仰、方言與民俗內容奠定了堅實基礎。
“定稿過程中,尤其在各卷銜接上,兩岸學者密切溝通、反復討論,常常深更半夜都在商討細節。”陳支平表示,對這部著作的編寫,體現了兩岸學者的歷史擔當,也是“兩岸一家親”的真實寫照。
傳播兩岸正確史觀
說起《臺灣通史》,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連戰的祖父——連橫先生的著作。時隔百年,為何又要編寫這樣一部類似的著作?該項目負責人、閩南師范大學閩南研究院副院長劉云表示,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臺灣地方史著作多以普及性讀本為主,此后的著作則多因政治因素而強調“臺灣本土意識”,要讓正確的史觀回歸,亟需一部客觀展示臺灣從遠古到現代發展的通史性著作,這是反制“臺獨”分裂圖謀的有力憑證。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擁有表述臺灣歷史的話語權。”作為該書主編,陳支平認為,民進黨當局上臺后,不斷推行漸進式“臺獨”,在文化方面不斷“去中國化”,在歷史表述上炮制種種謊言以及貌似學術的歪理邪說,企圖改變臺灣年輕一代的國家、民族認同感。例如,將連橫所寫的《臺灣通史》序言部分刪除、把中國史并入東亞史、降低文言文比例等等,可謂用盡心機。“反制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倒行逆施,就要厘清臺灣文化從哪里來、臺灣人從哪里來,這是當前學界兩個最迫切的任務。”
據介紹,目前《臺灣通史》已成為閩南師范大學碩博士的指定學術參考資料,下一步有望列入校本課程。此外,閩南師范大學還計劃編纂、出版《臺灣通史》的繪本,將專業術語化作生動的語言,向兩岸青少年推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讓正確的史觀走進年輕一代、走進千家萬戶,才能凝聚起兩岸同胞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兩岸的和平發展。”劉云說。( 記者 吳洪 )